2012年5月31日星期四

台中關帝廟-解州關帝廟雉門戲台

台中關帝廟-解州關帝廟雉門戲台
神廟戲樓建造史  1、探源台中關帝廟

  最初的台子是用土壘成。漢代時台子得以發展,必須由工匠監造,改用磚石木材。多是供皇帝遊幸用的高台,也用于降神之所,後來逐漸成爲廟宇裏的固定建築。


  ◆ 舞筵 又叫錦筵,唐代出現的用來表演歌舞的台子,築于水池之中,四周有矮欄杆,沒有頂蓋,中間鋪有華美的地毯。

砌台,唐代出現的一種固定的磚石結構的台子。相當高,有階梯上下。四周圍有欄杆,大概就是當時的舞台。

  ◆ 熊罴案)武帝創造的奏樂台。它是木結構,可移動,有矮欄台階,高丈余。因其周圍裝飾了熊罴圖而得名。

  2、露台

  露台就是露天的平台。這種露天式的戲台設于廟宇之中,或設于廟宇前的廣場,屬于公共戲台,露台演戲可四面觀。山西芮城80年代發現的金泰和三年碑的正面刻有中嶽廟的全部建築物,其中有露台一座,這是一方形,前砌台階,無欄杆的簡易台子。

  ◆ 《嶽廟新修露台記》記載的神廟露台一般高2。5米,邊長6米左右,這與今天看到的元代戲台四角柱內的舞台面積差不多。

  3、舞亭類建築

  是從露台發展起來的。留在農村間的露台,隨著演出中的故事表演成分的加強,更爲避風雨寒暑,在上面加了臨時性的棚式建築物,用後拆除,以後逐漸形成固定的瓦木結構頂棚,稱戲亭,因其多用來表演樂舞,故又稱舞亭,舞樓。   

  山西省萬榮縣橋上村後土聖母廟是目前知道的第一座舞亭。山西省東南地區保存了另外幾處北宋神廟舞亭建築的碑刻記載,碑中將這類建築稱作舞樓。金代文獻中稱樂亭。元代戲台碑刻裏也多處提及這類建築的名稱爲舞廳、樂廳、舞樓等。舞亭建築在神廟中的位置,都是位于正殿的南邊,與正殿保持一定距離,使正殿與戲台之間形成一片空地,便于觀衆觀看。

  舞亭建築的基本形制──1米高的台基,方形平面,寬深大致在7-8米,面積爲50-60平方米。

  ◆ 冀城縣武池村喬澤廟舞樓是今天見到面積最大的舞樓,寬9。1米、深9。2米。

  ◆ 山西石樓縣張家河村殿山寺聖母廟舞台最小的舞樓,寬深都在5。2米左右。上面四角立柱,石質或木質。柱上設四向額枋,相互平行搭交,形成井形框架。額枋上每面設鬥拱四攢五攢六攢不等。往往有幾層井字框架,越往上越小,形成藻井形式。屋頂爲大出檐,屋角反翹,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藻井能夠幫助舞台聲音的聚攏和共鳴。

  4、中國式戲樓的形成──金、元時期

  前後台的劃分

  元代開始把舞亭稱爲“廳”,其實是戲台建築改進的表現。從金、元代戲台來看,當時的觀看角度已經從四面觀向三面觀轉移。其標志爲在舞亭的後部加砌牆體,形成後台,開始有了前、後台的劃分。這一變化首先是由演出內容的改變決定的。宋元時期雜劇興盛,逐漸取代了百戲歌舞成爲祭神活動的主流,雜劇表演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從背後看不方便,于是砌後牆隔斷後部。這樣也更利于演出:一可以排除觀看演出時的視覺幹擾,二可增加演唱的音響效果,三可留出後台便于演員的換裝休息及做各種效果。

  ◆ 山西稷山馬村M4墓內的戲台模型爲我們提供了宋、遼、金戲台建築形象:台基砌成須彌座,上有單檐屋頂,兩根方形角柱間,橫施一根大額枋,構成寬大的表演區。它上承宋代的亭閣建築又開元代戲台的新風。

  ◆ 山西侯馬出土的金董氏墓戲台模型體現了中國式的戲台格式的確立。在墓室的後壁上端,台級以矮柱支起,台前飾以雲板,台口兩根小八角柱間橫置一大額枋,其上有三朵鬥拱承托整個屋頂,屋頂坂瓦密布,雕刻精細。整座舞台寬77厘米,角柱到後牆18。5厘米,在兩山牆後部1/3處砌有牆,以幕布分隔前後台,形成三面觀的格局。

  ◆ 山西臨汾市牛王廟樂亭其特點爲:戲台呈正方形,四角立石柱,上面是亭榭式蓋頂,後兩石柱間砌土牆,並在兩端向前轉折延伸到戲台的1/3處,牆端加設輔柱,輔柱頭搭接的額仿留有鐵釘,可見是當時懸挂帷幔的地方。這是典型的元代建制。加的後牆使前台呈三面展開,也就成了三面觀的舞台,完成了戲台建築的一次大的變革。

  ◆ 山西洪峒縣霍山明應王殿元泰定元年忠都秀作場壁畫所繪圖景,也是一幅在神廟戲台演戲的場面。圖中演員面朝前作兩行排列,背後有帳幔懸挂,隔出前後台。說明這一時期的前後台還沒有固定的隔斷。

  5、明清神廟戲台樣式

  神廟戲台雖定型于金元,但真正把它發揚光大的是明清時期。這時候戲台開始納入神廟的整體結構,成爲神廟建築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戲台建築結構上也發生了變化,從過去平面方形的亭榭式建築改成平面長方形的殿堂建築。台口加寬,舞台進深縮小。在戲台上建立固定隔扇式木牆,把前後台正式分開。明後期到清代,以前那種單座戲台建築形制又發展出多種樣式。

  (1)雙幢豎聯式是前後連結的兩重建築,前爲台口,後爲戲房。二者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戲台。其典型代表如圖山西晉祠水鏡台戲台,該台氣勢宏大,雕飾華麗,戲房爲單檐卷棚式屋頂,戲台爲重檐歇山式。其台口長17。3米,寬6米。

  (2)台口前凸式在雙座豎聯式戲台的基礎上加以變化,一般是第一重建成亭榭式,平面方形,作爲表演區;第二重建成殿堂式或房屋式,平面長方形,作爲後台。台口面的寬度比後台窄,形成前凸狀。   

  (3)三幢並聯耳房式戲台就是把放在後部的戲房挪到台口兩側,形成橫聯式三座建築。

  實際應用中還有許多變通。主要是根據地理條件及對前後台的不同安排而形成各種變化。

  浙江省樂清縣慎江鄉五嶽聖帝殿戲台則利用戲台後部原有的樓閣作爲演員的化妝室,通過兩邊的梯子進出。

  浙江省紹興縣龍舌嘴戲台橫跨一座橋,由于地方狹窄,就把戲房建在戲台左後方,演員用梯子上下。

  6、地方特色的廟台建築。

  地方戲台因地制宜,造型變化多樣。出現了如山門戲台,過路戲台,水鄉戲台等不同形式的戲台。

  (1)山門戲台:戲台橫跨廟宇的山門,人們進入廟門時要從戲台下穿過。最常見的現象是戲台台板下面爲道路,行走演出互不影響。也有特別的例子。道路正好把台基分開,平時走人,演戲時在上面搭板,把兩邊台基連起來。

  ◆ 山西蒲縣柏山東嶽廟戲台清代建築。戲台與山門相背,面對正殿,台下爲從山門進出的過街門洞。

  ◆ 翼城縣樊店村關帝廟戲台是山門戲台的變通形式,即山門開在戲台的旁側,人們進廟不通過戲台,而從旁邊繞過。

  (2)過路戲台:建在道路上,樓上爲台面,樓下中間有路通過,演出時街道就成爲觀看用的廣場。

  ◆ 湖南省衡山市南嶽鎮南嶽廟奎星閣戲台

  ◆ 解州關帝廟雉門戲台平時用于通道的內縮式台階,演出時可鋪上木板以延伸台口,同時關閉台中部大門,以兩邊的小門爲上下場門。

  ◆ 紹興土谷祠街台是魯迅幼時看戲的地方。戲樓跨街而立,演出時只要將台板鋪在四邊柱的溝槽即可。

  (3)水鄉戲台:江南水鄉由于地面狹窄,水道縱橫,戲台常常建在水邊,一般是將戲台的部分或全部建在水面,台口有的朝向水面,有的朝向陸地,還有全部伸向水面的。人們可以在船上看戲,俗稱“水鄉舞台”或“河台”。   

  固定的水鄉戲台大體有兩種:倚岸而築和背河而築它的好處在于可以利用水的回聲增添幽遠的效果。

  ◆ 《杭州西湖畔演劇圖》描繪了河台演戲場面。

  ◆ 清順治傳奇《比目魚》的插圖中的戲樓演員在台上演戲,岸邊和船上都有人在觀看。《比目魚》寫戲班旦角劉藐姑和生角譚楚玉設計情死的辦法,劇中說:“那晏公的殿宇恰好對著大溪,後半個戲台雖在岸上,前半個卻在水裏。不如揀一出死節的戲,認真做將起來,作到起其間忽然跳下水去”。

  7、神廟戲樓建築的幾種主要類型(從屋頂樣式來分)


  庑殿頂──由前後左右四個坡檐組成。

  歇山式──由前後兩個大坡檐,兩側兩個小坡檐及兩個垂直的等腰三角形牆面組成。又可分十字歇山式即兩個歇山頂正交所形成的屋頂和單檐歇山式。

  ◆ 晉城市冶

底村金代東嶽廟舞樓戲樓爲十字歇山式。

  ◆ 臨汾市東羊村東嶽廟至正五年戲樓元代僅存的十字歇山式戲台。

  單檐歇山頂舞亭是元代戲樓的普遍樣式,有臨汾魏村牛王廟至元二十年樂廳和永濟縣董村三郎廟戲台等。

  懸山式──由前後兩個在山牆外端懸挑若幹長度的坡檐組成。

  攢尖頂──由圓形、三角形、正方形或其他正多邊形的錐狀坡檐組成。

  卷棚頂──兩個坡檐在正脊相交處采用凸起弧面相連接的做法。

  重檐──在屋頂坡檐的下部沿建築物的周邊再加一圈坡檐,使建築物有兩層屋檐。

  8、南北方神廟戲樓的區別

  由于氣候、物産、民俗、心理等因素的差異,南北方廟台戲樓的建築樣式和風格形成了不同的特點。 北方幹燥少雨,多風沙,戲台采用封閉式結構,利用磚石等材質砌成實底的台基和厚實的牆面。台口敞開面積小,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的部分地區還流行三面封口一面觀看的戲台。屋頂用材粗大,坡度平緩。這類建築接近普通民居,給人厚重樸實的感覺。如山西洪峒廣勝寺下寺清代戲樓,山西萬榮縣四望村後土廟戲台,山東泰安城隍廟戲台。

  南方溫熱多雨,在建築上采用開放式結構,戲台爲三面透空的式樣即伸出式,台口敞開面大,下部往往是架空的便于通風,屋頂的坡度大,利于減緩雨水對台基的沖刷。總體特征輕盈奇巧,纖細玲珑。如江西清代甯都小布鄉廟宇台。
人工植牙, CNC車床加工, 快速減肥方法,南投旅遊景點,焊條,動力方向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